-
Exhibitions
數野仙蹤
15 Jun - 28 Jul 2024關於「數野仙蹤」 文|沈裕昌 養心藝術在2023年6月15日至7月28日,舉辦聯展「數野仙蹤」,展出Alexander Appleby、Stefano Galli、黃舜廷、梁祐寧、吳秋虹,五位藝術家的作品。 Alexander Appleby的繪畫作品,創作題材雖然源自於北英格蘭的地方風景,但是他卻無意從單一視角出發,對現實場景進行剪裁;反而試圖透過繪畫創作,以跨媒介的各式數位圖像經驗作為視覺框架,將記憶中的場景與事物安置其中,藉此重新詮釋他所經驗到的「自然」。本次展出的系列畫作,背景中的地平線皆位於相近高度,畫面左右兩側皆各有一棵表面平整光滑、姿態蜿蜒流暢的樹幹,讓人想起新藝術(Art nouveau)中高度風格化的植物造形;畫面上下兩側描繪出暈影(vignetting)般的影像效果,則使位居畫面中央的花草,彷彿電玩遊戲角色選擇介面中,等待被玩家選取的虛擬遊戲人物。 Stefano Galli的繪畫作品,試圖在畫面上並置忠實描繪的自然場景,與圖案化的塗鴉圖像。這些自然場景,既有開闊藍天下的灌木叢頂,亦見陽光難以進入的茂密森林深處。灌木枝條間的前後叢生關係、修長葉片的正反面質地差異與轉折變化、落葉堆積覆蓋而成蓬鬆柔軟的森林地面,皆被仔細地描繪。但是畫家卻在這些仔細描繪的畫面上,繼續以彷彿在觸控式螢幕表面進行數位塗鴉般等寬、流暢且稚拙的筆觸,及飽和或粉嫩的色彩,塗寫出介於卡通角色與兒童塗鴉之間的各式昆蟲圖案。原先被忠實描繪的自然場景,在這些圖案的介入之後,彷彿成為觸控式螢幕上有待被任意變造或塗鴉的原始影像。 黃舜廷本次展出的系列畫作,試圖討論被視為「自然裝飾物」的景觀植物,與「人工裝飾物」之間互為依存的關係。從聖誕樹表面五花八門的吊飾,到祝賀花籃上方巨大的題贈紙卡,景觀植物與人工裝飾物有如互相包裹的禮物與禮盒,兩者間之主從關係經常處在流動狀態。人工裝飾物既賦予景觀植物以明確的事件性意義,又經常在事過境遷後被視為過時之物而隨意拋棄,讓人想起夏季在沙灘上留下的曬痕,終將於冬日毛衣的覆蓋下被逐日淡忘。畫作描繪近年常見植於室內的觀葉植物,裸露畫布而未描繪的部分,則為依稀可辨的十二生肖年節卡通裝飾圖樣。描繪與留白的區域被銳利的邊界劃分開來,但是圖形與背景的關係卻因不斷倒轉而難以被清楚界定,或許亦暗示了影像工具與文化記憶間的關係。 梁祐寧的繪畫作品,亦多描繪室內常見的觀葉植物。然而,祐寧更偏好通過其特殊的感知經驗,描繪圍繞在觀葉植物四周的象徵性微光。畫作中的觀葉植物使用溼潤且薄透的顏料,清晰並流暢的筆刷痕跡勾勒出植物的枝葉結構,兩側濃而中間淡的刷痕,已創造出某種透光的視覺感。輪廓四周所噴繪的螢光色,更使整株植物籠罩在迷幻的光暈中。如雷射光般筆直的螢光束,從植物內部向外放射而出,或自畫外向內穿透植物,彷彿經過螢光染色後的生物組織,在顯微鏡下呈現出各式微觀的生命現象。有些植物流洩出膠質狀的稠密液體,其上閃爍著晶亮的十字光芒。這些關於光的不同描繪方式,讓人想起各式以光學為基礎的現代科學圖像,藝術家則以之敘述個人的觀照與幻想。 吳秋虹的創作媒材以陶瓷為主,此次展出的「AI MONSTER」系列,藝術家先以陶瓷塑造原初怪獸造形,透過生成式AI製圖工具「演化」出其它怪獸造形,再使用陶瓷將其塑造成形。怪獸造形源自人形,其表面的毛絨質地,則取自苔蘚與黴菌。在日常經驗中,黴菌意味著事物的腐敗與變形,因此其存在的場景經常令人感到恐懼與不安。然而,真菌能夠通過菌絲傳導微電流,類似動物神經細胞傳遞訊息,也讓人將其電流活動想像為某種「語言」。秋虹試圖透過這些可愛的怪物造形,訴說當代社會中被忽略的無名之輩,其內在的不安與強韌的生命力。 綜觀本次展出五位藝術家的作品,Alexander Appleby與梁祐寧皆從自身的數位圖像經驗出發,透過繪畫創作,重新詮釋其記憶中與觀照下的自然對象。Stefano Galli與黃舜廷皆將數位圖像處理軟體中的編繪邏輯翻譯為繪畫的語言,且通過並置的手法,強化對比所產生的矛盾趣味。吳秋虹則使用數位工具協助其進行造形的演化,並將此一創作手法視為創作理念的一部分。由於五位藝術家的創作皆以植物為題材,亦皆不同程度地運用數位製圖工具或回應數位圖像經驗,展覽故以「數野仙蹤」為題,以期通過這些作品,展開數位世界與自然經驗間的相關討論。Read more -
News
藝術家動態 | 梁祐寧受邀藝術銀行10周年特展
上半場比數10:10 Nov 12, 2023文/胡永芬 獨立策展人 梁祐寧大約10年的創作歷程,繪畫的主題一路發展,不斷有所轉變,但不變的是,他所關注的總是將生活中再凡常不過的個人物件,賦予衍伸的、擬人的、浮想聯翩的、與外在世界連結的處理。 2013年的作品〈人工土石流〉,這個系列的主題是將「頭髮怪」比擬為人心內在、自然景觀,髮束在規律中盤結、蔓生,不斷延展生長,有的虯結成互擁的人型,也有的盤繞如星球宇宙,或者是像這件作品,流淌成滑動的山坡地面土石流。畫面中還有眾多水泥車,無視於發生中的災難現場,仍在機械化地反覆搬運工作中,遠看像是被大地這個生物吞噬後散落的眼睛,或是哺育的乳頭,不禁讓人聯想到赫胥黎筆下所描繪的恐怖烏托邦。 2020年的作品〈有色眼鏡〉,梁祐寧只畫了一對戴著笨重驗光鏡片的雙眼周圍近景特寫。此時他已發展出一種看似緩緩蔓走流動的粗筆觸式線條,一層層向外或向內疊加來描繪物體,這種畫法無疑是連結著當代數位影像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的熟悉視覺,類似電腦圖像放大後的塊狀漸變色階,而在鏡片後方扭曲大變形的眼睛,多重寓意的指涉著對於肉眼觀看之主觀理解可能產生的各種真實偏離。 10年之間,梁祐寧從形式直接的指喻,發展到可以擴增為形式以外對於眾人腦中共識的連結,已掌握到了能以所有日常的事物,完成他以繪畫所衍生的,觀看世界的角度。 - • 回應藝術銀行10周年,我們將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展現「上半場比數10:10」的激烈賽事。 藝術銀行10年來,透過購藏與推廣租賃來支持創作者們,除了為國家保存重要潛力藝術家作品之外,更見證了我國藝術家們創作的初心與其流變。 「上半場比數10:10」的概念,邀請策展人胡永芬,從藝術銀行近三千件的收藏裡,挑選出40位具有潛力,並持續不懈創作的藝術家們,以藝術銀行購藏的舊作為梳理的起點,再邀請藝術家出品一件足以涵蓋、傳達他們當下創作、發展、思考狀態的新作品。每位藝術家透過10年之間自己兩件作品的對位,開啟了像大衛.芬奇電影「Fight Club」一般狂飆無邊的腦內戰鬥,猶如劇中艾德華.諾頓與布萊德.彼特兩個角色彼此(其實都是「自己」)的相愛相殺,經由無時無刻的啟戰互搏,來辯證、推進一個更趨向真實,也更面對真實的自己。 策展人 : 胡永芬 參展藝術家 : 王午、王鼎曄、方偉文、呂浩元、何采柔、何孟娟(+陳肇驊)、李育貞、李燕華、吳權倫、周代焌、東冬侯溫、林冠名、邱承宏、袁慧莉、郭奕臣、許哲瑜、梁祐寧、張育嘉、張哲榕、張靜雯、黃彥超、黃海欣、黃琬玲、黃蘭雅、陳文祥、陳伯義、陳松志、陳依純、陳怡潔、陳飛豪、陳漢聲、陳萬仁、陳嘉壬、陳曉朋、陳擎耀、楊子弘、詹莊軒、劉耀中、蕭筑方、蘇煌盛。Read more -
Art Fairs
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Exhibitions
療癒之城
27 Aug - 2 Oct 2022在繁忙的生活裡中使人無法離開城市,被現實壓力所束縛,而親近自然視乎成為都市人的舒壓的一種管道 當新冠疫情壟罩全球 人類身心健康飽受摧殘 城市與自然一直是對比的存在 而此展覽能使人們在都市中依然能享受花草樹木帶來的愉悅 緩解了城市生活帶來的壓力 療癒之城 不只是一條抵達植物園的捷徑 並感受到藝術家在探究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互動。本次展覽旨在透過療癒之城為主題 經由藝術家不同的詮釋與轉換 為觀者提供舒適和放鬆 他們所描繪的並不是模仿真實的自然 而是透過不同的觀點不同媒材不同技法 捕捉並描繪了他們對自然與自身的關聯Read more
YUNING LIANG TAIWAN, b. 1990
- Overview
- Biography
- Exhibitions
- News
- Events
- Related content
- Previous artist Browse artists Next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