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野仙蹤

15 June - 28 July 2024

關於「數野仙蹤」

                                                                                                        文|沈裕昌

養心藝術在2023年6月15日至7月28日,舉辦聯展「數野仙蹤」,展出Alexander Appleby、Stefano Galli、黃舜廷、梁祐寧、吳秋虹,五位藝術家的作品。

 

Alexander Appleby的繪畫作品,創作題材雖然源自於北英格蘭的地方風景,但是他卻無意從單一視角出發,對現實場景進行剪裁;反而試圖透過繪畫創作,以跨媒介的各式數位圖像經驗作為視覺框架,將記憶中的場景與事物安置其中,藉此重新詮釋他所經驗到的「自然」。本次展出的系列畫作,背景中的地平線皆位於相近高度,畫面左右兩側皆各有一棵表面平整光滑、姿態蜿蜒流暢的樹幹,讓人想起新藝術(Art nouveau)中高度風格化的植物造形;畫面上下兩側描繪出暈影(vignetting)般的影像效果,則使位居畫面中央的花草,彷彿電玩遊戲角色選擇介面中,等待被玩家選取的虛擬遊戲人物。

 

Stefano Galli的繪畫作品,試圖在畫面上並置忠實描繪的自然場景,與圖案化的塗鴉圖像。這些自然場景,既有開闊藍天下的灌木叢頂,亦見陽光難以進入的茂密森林深處。灌木枝條間的前後叢生關係、修長葉片的正反面質地差異與轉折變化、落葉堆積覆蓋而成蓬鬆柔軟的森林地面,皆被仔細地描繪。但是畫家卻在這些仔細描繪的畫面上,繼續以彷彿在觸控式螢幕表面進行數位塗鴉般等寬、流暢且稚拙的筆觸,及飽和或粉嫩的色彩,塗寫出介於卡通角色與兒童塗鴉之間的各式昆蟲圖案。原先被忠實描繪的自然場景,在這些圖案的介入之後,彷彿成為觸控式螢幕上有待被任意變造或塗鴉的原始影像。

 

黃舜廷本次展出的系列畫作,試圖討論被視為「自然裝飾物」的景觀植物,與「人工裝飾物」之間互為依存的關係。從聖誕樹表面五花八門的吊飾,到祝賀花籃上方巨大的題贈紙卡,景觀植物與人工裝飾物有如互相包裹的禮物與禮盒,兩者間之主從關係經常處在流動狀態。人工裝飾物既賦予景觀植物以明確的事件性意義,又經常在事過境遷後被視為過時之物而隨意拋棄,讓人想起夏季在沙灘上留下的曬痕,終將於冬日毛衣的覆蓋下被逐日淡忘。畫作描繪近年常見植於室內的觀葉植物,裸露畫布而未描繪的部分,則為依稀可辨的十二生肖年節卡通裝飾圖樣。描繪與留白的區域被銳利的邊界劃分開來,但是圖形與背景的關係卻因不斷倒轉而難以被清楚界定,或許亦暗示了影像工具與文化記憶間的關係。

 

梁祐寧的繪畫作品,亦多描繪室內常見的觀葉植物。然而,祐寧更偏好通過其特殊的感知經驗,描繪圍繞在觀葉植物四周的象徵性微光。畫作中的觀葉植物使用溼潤且薄透的顏料,清晰並流暢的筆刷痕跡勾勒出植物的枝葉結構,兩側濃而中間淡的刷痕,已創造出某種透光的視覺感。輪廓四周所噴繪的螢光色,更使整株植物籠罩在迷幻的光暈中。如雷射光般筆直的螢光束,從植物內部向外放射而出,或自畫外向內穿透植物,彷彿經過螢光染色後的生物組織,在顯微鏡下呈現出各式微觀的生命現象。有些植物流洩出膠質狀的稠密液體,其上閃爍著晶亮的十字光芒。這些關於光的不同描繪方式,讓人想起各式以光學為基礎的現代科學圖像,藝術家則以之敘述個人的觀照與幻想。

 

吳秋虹的創作媒材以陶瓷為主,此次展出的「AI MONSTER」系列,藝術家先以陶瓷塑造原初怪獸造形,透過生成式AI製圖工具「演化」出其它怪獸造形,再使用陶瓷將其塑造成形。怪獸造形源自人形,其表面的毛絨質地,則取自苔蘚與黴菌。在日常經驗中,黴菌意味著事物的腐敗與變形,因此其存在的場景經常令人感到恐懼與不安。然而,真菌能夠通過菌絲傳導微電流,類似動物神經細胞傳遞訊息,也讓人將其電流活動想像為某種「語言」。秋虹試圖透過這些可愛的怪物造形,訴說當代社會中被忽略的無名之輩,其內在的不安與強韌的生命力。

 

綜觀本次展出五位藝術家的作品,Alexander Appleby與梁祐寧皆從自身的數位圖像經驗出發,透過繪畫創作,重新詮釋其記憶中與觀照下的自然對象。Stefano Galli與黃舜廷皆將數位圖像處理軟體中的編繪邏輯翻譯為繪畫的語言,且通過並置的手法,強化對比所產生的矛盾趣味。吳秋虹則使用數位工具協助其進行造形的演化,並將此一創作手法視為創作理念的一部分。由於五位藝術家的創作皆以植物為題材,亦皆不同程度地運用數位製圖工具或回應數位圖像經驗,展覽故以「數野仙蹤」為題,以期通過這些作品,展開數位世界與自然經驗間的相關討論。